用嘴无法进食?来,20分钟造个“口”重建“生命通道”
你能想象吗?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吃一口饭、喝一口水都可能是奢望,每一次吞咽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然而,全程20分钟如同抽血被扎了两下的“胃造瘘”却让他们越过风险,重建生命通道……
胃造瘘,15分钟改变生命轨迹
“我曾经有两张‘口’,天生的口不行,就用胃造瘘的‘口’进食续命。”忆及往事,席大爷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
三年前,席大爷因食管肿瘤导致食管瘘,进食即呛咳,肺部反复感染,医院尝试鼻肠营养管却因剧烈刺激三次拔管,他长期卧床、体质衰弱,甚至无法接受抗肿瘤治疗。绝望之际,他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副主任胡鸿涛仅用15分钟完成局麻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席大爷形容全程疼痛如抽血被扎了两下。
术后第二天,造影确认管道通畅,营养液精准注入,返流性肺炎和咽部不适彻底消失。两周内,食管瘘口逐渐愈合,席大爷甚至能偶尔经口进食固体食物。随后,他顺利完成了放化疗,术后两个月复查显示肿瘤消退,瘘口消失,可以经口进食。拔除胃造瘘管后,造瘘口仅用两天自行愈合。
如今,三年过去了,席大爷依然保持着无瘤生存状态,他感慨:“没有胃造瘘,就没有今天的我。”
从2000例手术经验到胃造瘘专病门诊的诞生
胃造瘘究竟是怎样神奇的技术,能将生命从悬崖边拉回?河南健康网邀请河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副主任胡鸿涛,揭秘胃造瘘技术如何重建“生命通道”。

“席大爷的成功救治并非偶然,背后是河南省肿瘤医院多年来在胃造瘘领域的深厚积累。”胡鸿涛介绍,2009年,该院引进国际领先的经皮微创胃造瘘术,为消化道重建开辟全新路径。作为中南五省率先开展该技术的医疗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目前已完成手术2000余例,帮助众多患者重获营养自由。然而,近期在接诊中发现,大量胃造瘘患者需跨省辗转求医,甚至有部分患者在奔波于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集中地区后,才得知河南省内已有成熟技术。意识到普及不足后,河南省肿瘤医院迅速行动,成立胃造瘘专病门诊。
与传统的介入门诊相比较,胃造瘘专病门诊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对口科室就诊通道,还打造了从胃造瘘适应症选择到治疗、肠内营养补充指导、造瘘管养护与更换的全周期管理体系。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诸多患者此前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如带管出院后的养护技巧、明确哪些患者更适合胃造瘘治疗、降低罕见病(如“渐冻症”)患者因长途就医带来的风险,以及满足长期肠内营养患者从鼻饲管转为胃造瘘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舒适化医疗服务。
胃造瘘技术开启患者生活新篇章
胡鸿涛表示,胃造瘘技术作为无法经口进食患者的“隐形生命线”,不仅为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还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
首先,胃造瘘技术通过局麻微创手术即可完成,仅需20分钟,创伤较传统开腹手术减少90%以上;其次,造瘘口设计隐蔽于腹部褶皱,满足患者的社交需求。此外,胃造瘘支持间歇性推注与持续性泵入双模式喂养,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营养需求。在感染防控方面,采用进口抗菌涂层导管,使得河南省肿瘤医院院内感染率控制在0.3%以下,为患者提供了可靠的医疗安全保障。

胡鸿涛建议,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肿瘤患者、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及渐冻症等特殊群体,以及因其他原因不能经口进食需依赖肠内营养支持超过4周的患者,胃造瘘术是实现长期营养供给与生活质量提升的优选方案。该技术不仅能提供肠内营养,还能维持胃肠道黏膜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完整性,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防止细菌和内毒素异位,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胃造瘘保养不可马虎及无限可能的未来
胡鸿涛强调,胃造瘘术后的“保养”不能马虎。
患者日常需重点做好三点:胃造瘘管每次使用前后均建议用温开水冲洗以防止堵塞;每日用碘伏消毒造瘘口周围皮肤,保持干燥清洁以防感染,同时保持造瘘管干燥;可轻柔推移造瘘管促进通道成熟,并注意及时进行造瘘口周围消毒。
医院构建双重保障体系: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术后护理知识普及和规律的随访,帮助患者掌握居家护理要点;另一方面建立全天候的紧急事件处理措施,针对造瘘管意外脱出、突发腹痛等紧急情况,提供标准化处理流程,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席大爷的故事只是众多胃造瘘患者的一个缩影。胡鸿涛指出,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胃造瘘技术正朝着无痛化、微创化、简单化和个体化的方向不断进步。未来,这一技术将更加成熟,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获健康与新生。
受访专家小传

胡鸿涛,河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韩国蔚山大学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Physician scientist, 郑州大学介入医学教研室副主任。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卫健委领军人才、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郑州市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综合介入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组织间植入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肿瘤临床学会消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卫生技术科技攻关省部共建项目1项、省级科研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厅级科技成果4项。擅长CT引导下肿瘤消融、肿瘤血管介入和消化道支架治疗;肿瘤介入转化医学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52篇:其中SCI英文文章20篇,中华系列文章8篇。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