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老年骨科难题的“九院解法”:微创技术,患者好评

曹忠书 王向鹏    2025-08-25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3817

  “没想到啊,疼得在床上打滚的人,现在能自己扶着走了!”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病房里,80岁的铁路“老兵”老李攥着曹忠书主任的手,眼里的泪光晃得人心里发暖。这个家离郑州五院只有两站地的老人,当初却执拗地要穿过大半个城市,来这里治腿病。

  跨越半城的信任:“就信你们对患者的上心”

  老李的腿疾拖了不少年,近一周突然恶化——不能坐、不能站,连夜里睡觉都得蜷着身子,稍微动一下就疼得直哼哼。儿子急得团团转,家附近就是大医院,老人却摆摆手:“去九院,那是咱铁路老职工的‘娘家医院’,对老年人最有办法。”

  刚入住进郑州九院脊柱关节微创骨科病房,护士长就端来了温热的蜂蜜水:“大爷别急,先润润嗓子。”责任医生王向鹏拿着检查单蹲在床边,像拉家常似地解释:“您这腰椎就像老机器缺了润滑油,咱们先试试保守治疗,实在不行再考虑微创手术。”

  那些天,医生每天早晚都来床边比划:“您看这片子,腰椎间盘压迫神经就像电线被压住了”;护士给家属发了手绘的康复操图解,标注着“每天三次,每次5分钟”。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主任带着团队拿着3D模型演示:“这个微创手术切口不到1厘米,就像给机器换零件不用拆整机。”

  微创技术的“神奇魔力”:80岁老人术后能自己下床

  手术那天,老李握着麻醉师的手直冒汗。“大爷您看,这个机器人导航比咱老铁路的信号灯还准,误差不超过1毫米。”麻醉师的玩笑还没说完,老人已经放松了不少。

  两个小时后,当医生告诉家属“手术很顺利”时,等候区的女儿差点跳起来。更意外的是第二天早上——护士刚掀开被子,老李竟然自己撑着坐了起来,“腿不钻心疼了!”

  这背后,是曹主任带领团队钻研了十几年的微创技术在发力。相比传统手术动辄十几厘米的切口,这里的手术切口不到1厘米,出血少到能用纱布轻轻按住。“老年人身体就像薄脆的搪瓷缸,咱得用巧劲,不能硬碰硬。”曹忠书主任说,他从事骨科临床20年,光老年脊柱手术就做了上千例,最擅长用“小口子解决大的问题”。

    

  不只靠技术:给老人的“专属守护”藏在细节里

  老李术后第一天,康复科医生就推着仪器来了:“咱们先练勾脚,就像踩老火车的刹车那样。”营养科送来的餐食是打碎的肉粥,护士每两小时就来帮他翻身拍背。

  这种“全家总动员”的治疗模式,正是科室的“撒手锏”。心内科医生会评估老人的心脏能不能扛住手术,麻醉科专门准备了适合老年人的“慢醒”方案,连药房都把药片分成了小份——“年纪大了,一次吃太多咽不下去”。

  同病房的老张也是冲着这点来的:“我有糖尿病、高血压,别的地方嫌麻烦,这里的医生拿着我的药盒一项项标清楚,啥时候吃、吃多少,比闺女还细心。”

  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郑州市老年医院),脊柱关节微创骨科的“老年专属服务”早已融入日常:机器人导航就像给手术加了“瞄准镜”,老年人骨质疏松也不怕定位不准;快速康复方案术后6小时可以喝小米粥;学科护航方面心脏、麻醉、康复科医生围着老人转,就像给手术上了“多重双保险”。更关键的是,这里的医生懂老人——知道他们怕疼、怕花钱、怕给孩子添麻烦,所以会把手术风险、康复时间、花费明细一条条写在纸上,连“术后能不能抱孙子”这种问题都提前想周全。

  如今老李已经能扶着助行器慢慢走了,他总跟来看望的老伙计说:“选对医院比啥都强,这里的医生不光技术好,心更暖。”

  当夕阳透过窗户照在病房的地板上,老李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那是一个重新站直了的、属于老年人的尊严。

  曹忠书:副主任医师,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年余,擅长脊柱创伤(脊柱骨折、脊髓神经损伤)及脊柱骨病(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颈肩腰腿痛常见疾病的无创及微创综合治疗;擅长股骨头坏死、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各种保髋、保膝治疗;股骨颈骨折及股骨转子间骨折等髋周创伤的微创内固定手术;老年股骨颈骨折、终末期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骨关节炎的髋关节置换手术;各种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膝关节表面及单髁置换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各种骨科微创手术;擅长各种运动医学损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镜下融合学组第一届全国委员、山东省潍坊市预防医学会第一届脊柱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河南省骨科分会会员。

       来源: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