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公豹式”的口吃千万别大意!快来试试这3种方法
最近,《哪吒2》中的申公豹凭借其独特的口吃说话方式,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成为影片中的一大亮点。他的那句“我我我~知道”和“天~气真好”不仅让人捧腹大笑,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口吃”这一言语障碍。
然而,电影中的幽默表现背后,现实中的口吃却是一种复杂的言语流畅性障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那么,口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会对孩子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口吃的真实面纱。
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俗称“结巴”,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语言交流,甚至让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尴尬和不安。说话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音节或词语的重复:比如“我我我~知道”。
发音的延长:比如“天~气真好”。
话语卡顿:说话时突然“卡住”,无法顺利表达。
Part 01
口吃成因复杂多样
康复中心东区门诊主任马彩云介绍,口吃的成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神经生理因素
大脑中有多个区域负责语言的产生和调控,如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如果这些区域在功能或结构上出现异常,就可能干扰语言信号的正常传递和处理,导致孩子语言组织障碍和言语输出不流畅,引发口吃。
遗传因素
口吃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家族中有口吃患者,其他成员患病风险较高,但遗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心理因素
在引起孩子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环境中表达会引起或加重口吃症状,长期口吃还可能引发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环境因素
在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不良语言环境(如过度纠正或嘲笑)可能增加心理压力,增加孩子患口吃的风险。
Part 02
家有口吃娃,不要怕
对于口吃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孩子,建议尽早就医,寻求专业帮助。语言治疗师会根据孩子评估结果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利用呼吸训练、放松训练、言语节律训练、语速控制训练、场景模拟训练等方法,提升言语连贯性、增强自信心。
有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口吃就会急于纠正,这种做法不适合口吃孩子的纠正,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做:
01 建议孩子放慢说话速度
刻意训练孩子缓慢而有节奏地说话,例如延长词语的发音或在句子之间增加停顿等,能帮助大脑和口腔协调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语言卡顿
02 引导孩子进行深呼吸练习
焦虑往往会使呼吸变得急促,而呼吸不协调会加重口吃现象。叮嘱孩子在感到焦虑时,可以通过深呼吸的方式,调节心跳、放松身体、平衡情绪,来保持语气稳定。
03 做好发言前的准备和场景模拟
在面临演讲、学习交流时,可以帮助孩子在家提前模拟说话场景,进行自我演练,有助于减少焦虑,避免口吃。
马彩云提醒,家长在日常交流中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打断或催促孩子,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耐心倾听的姿态,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支持。
Part 03
专家简介

马彩云
主任医师
康复中心副主任兼门诊床旁治疗科主任
擅长:
运动障碍(脑瘫、脑炎或脑外伤后、周围神经病、臂丛神经麻痹、SMA、DMD等),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语迟、构音障碍、口吃、失语、听觉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重症康复(意识障碍、吞咽障碍、流涎等)、发育迟滞(遗传代谢病、基因异常),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异常姿势(膝、足内外翻及内外旋、斜颈、脊柱侧弯),学习技能发育障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计算障碍)等康复评定、诊疗,脑损伤高危儿家庭康复指导及随访管理。尤其擅长各类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及早期康复介入评估治疗。
坐诊时间:
郑东院区门诊4楼C区 周一上午、周三全天
东三街院区门诊3楼康复医学科门诊 周五上午
南院区 单月周四全天
来源:河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